马克思主义研究

  • 从私有财产批判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性质

    毛菲;

    如何认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性质,涉及是否把它当成“成熟马克思”的著作来理解。回答该问题的一个可能视域是:依循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的批判对《手稿》进行考察。根据该线索可知,马克思基于“私有财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意识,在《手稿》中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三位一体的私有财产本质观”其内在矛盾,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才提出了消除异化劳动来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思想。基于财产权批判视域解读《手稿》,得以呈现马克思突破法权关系而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过程,表明彼时马克思思想已经处于“剖析私有财产‘物’的秘密”这一逻辑轨道,故《手稿》思想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2025年04期 v.43;No.20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民间博物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贵州翁贡村手上记忆博物馆为例

    李乔杨;田爱霞;韦云星;禹贵强;

    民间博物馆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物理空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在促进当地村民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润物细无声的助力。以翁贡村民间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数据,探讨翁贡村民间博物馆与村民之间的微观叙事,发现民间博物馆在实践中不仅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融,也塑造了中华文化认同。

    2025年04期 v.43;No.20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符号·记忆·认同:大理凤羽“凤凰传说”的人类学阐释

    李占芳;

    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公共记忆,而地名传说更体现出其乡土文化气息和民族精神。“凤凰掉落羽毛的地方”是“凤羽”地名传说的主要母题,受汉族和白族文化接触的影响,“凤羽”地名的表达在发生变化,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接触下“凤羽”对自身文化的不断建构,以及当地人的文化认同。

    2025年04期 v.43;No.208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记忆和认同:黔中舞龙类民俗体育的民众意识表达——基于贵州省舞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

    程纪香;关文涛;

    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焦点访谈法全面系统地对贵州省27项省级以上舞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寻黔中舞龙文化交互渗透、意识表达所蕴藏的记忆和认同,进而探究舞龙类民俗体育的民众意识表达以及路径。结果显示:第一,黔中舞龙文化记忆根脉源起“自然环境”“神话传说”“农耕文化”背后的“先民认知”“集体记忆”“乡土需求”,并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仪式里传达着“共同在场”的“现世感”,形成世代传递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是黔中先民原始思维习惯的传承与变异而来的习俗惯制。第二,因囿于时代,对龙的认同发生嬗变,由此产生舞龙活动,从多方面表达着先民的远古意识。第三,黔中舞龙类民俗体育的各类民众意识表达形式在乡土文化建设、岁时节日、赛事活动中实现功能转换,演变为极具韵味的民俗文化现象。

    2025年04期 v.43;No.20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传统武术翻拳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考量

    潘其扬;

    翻拳作为中华传统拳术,以其刚劲、迅猛、古朴且精炼实用等特性而独具魅力。翻拳面临传承人断代、被现代文化边缘化、缺乏系统传承体系等危机,也有传统文化复兴政策、现代传媒与网络平台、武术国际化趋势等发展机遇。为促进翻拳传承发展,可挖掘文化内涵、融入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宣传推广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尊重机制,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让翻拳在现代社会传承并走向世界。

    2025年04期 v.43;No.208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地方文化史研究

  • 贵州文物碑刻的时空特点与交通因素影响

    安成祥;侯楚秋;

    碑刻作为重要的石质文化载体,在贵州多民族山地环境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基于田野调查与贵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贵州文物碑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交通因素的关联。研究表明,贵州碑刻肇始于东汉末年,元以前存世极少;明代逐步增多,清中后期至民国达到鼎盛。空间分布上,碑刻多集中于古代交通枢纽与人口密集区域,如驿道沿线、城镇中心及水陆码头。交通条件的改善直接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与碑刻技艺的扩散,早期碑刻集中于秦汉“五尺道”辐射区,明清时期随驿道网络拓展延伸至腹地。研究揭示了交通发展对碑刻文化传播的关键作用,为深化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08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清水江流域杨公神为夜郎王崇拜遗痕探析

    耿生茂;方煜东;陆景川;

    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杨公神崇拜极为鼎盛,其兴起与明初在湘黔边地区大量设屯驻军开启汉夷交流和明末清初起木商产业的繁荣发展有关。清水江流域杨公神特指为清初以来所形成发展的青木杨公、杨五等水神,清后期该区域杨公神又称之为三王神,属《后汉书》《华阳国志》记载夜郎故地的竹王三郎崇拜范畴。基于此,比较和分析其与都柳江流域现存的诸多三王、竹王神崇拜的相关性,证明清水江流域杨公水神是夜郎竹王崇拜的遗迹。

    2025年04期 v.43;No.20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社会学研究

  •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以玉溪市G家园为例

    孙玲波;叶宏;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在云南省玉溪市,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着“四老一差”和“五难”的问题。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理念与路径,对推进城市更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以G家园为例,老旧小区改造前,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事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社区营造的“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的视角,对G家园的改造实践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总结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营造经验。

    2025年04期 v.43;No.208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为例

    周峻;吴云超;

    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为个案,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发展路径。研究聚焦于职业教育如何通过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与校企合作等多元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研究发现,湘西自治州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日益契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和能力显著提升。然而,仍存在资源供给短缺、专业设置与需求脱节、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资源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合作机制等路径,并强调政府、市场、学校与社会协同推进的重要性,以助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深度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

    2025年04期 v.43;No.208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美学研究

法学研究

  • 同工同酬适用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铺展

    蔡可青;

    同工同酬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体现,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平等。但当前劳动者在薪酬博弈中处于弱势,且现有研究忽视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妨碍平等就业。为此需从法律、伦理、经济三方面分析同工同酬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其与选拔机制的冲突,并提出三项建议:明确界定适用范围、平衡意思自治原则、结合选拔机制灵活实施,最终建立公平的分配体系。

    2025年04期 v.43;No.208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教育学研究

  • 基于OBE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单菲菲;郭先进;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设计课程教学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目前课程教学改革不足,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在师范认证背景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是解决现存教学问题、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基于OBE理念的内涵分析课程定位和反思课程教学现状,对照毕业要求,重构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推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设计与中学英语教学相向而行,探讨项目化育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在教学项目开展中提升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建立以全过程质效跟踪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产出。

    2025年04期 v.43;No.208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产出导向的师范类专业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建构探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徐汉晖;

    在高校师范类专业中,第二课堂兼具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体验性等多重特点,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知识的内容扩展、逻辑延伸与实践平台,更是提升学生师范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必要空间,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然而,以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为例,现有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存在忽视学生技能养成、缺乏质量监控与有效评价等问题,需要以产出导向为理念牵引,以师范生的技能培养为实践目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和课程考评等方面,构建与第一课堂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

    2025年04期 v.43;No.208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吴芳;吴才鑫;

    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实践教学质量成为衡量师范生培养水平的核心指标。以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发现存在课程设置失衡、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师指导效果不足以及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系统剖析其问题根源与影响因素。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从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强化师资指导、深化校企合作等维度提出改革策略。

    2025年04期 v.43;No.20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

    方丹;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从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三个维度系统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深层机理与创新路径。红色文化通过历史维度的基因赓续、理论维度的精神传承与现实维度的身份建构,形成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三重支撑,但认知断层、传播滞后、实践缺位等现实困境影响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为此,需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以整合教育场景,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以强化文化认同,创新沉浸式教育体验以激发情感共鸣,并通过家校社协同、动态评估与生态培育,推动红色文化从符号记忆转化为价值信仰。

    2025年04期 v.43;No.20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非师范类新入职教师教学审定的带教实践

    熊文真;姜霖;杨京广;雷学红;方定;

    基于非师范类新入职教师教学审定带教实践,梳理了该类教师在教学审定准备过程中容易出现教育理论学习不系统、教学技能缺失、教师职业认识偏差等三方面问题,总结了相应的带教策略,重点阐述了教学准备与教学审定内容选取、教学设计方法、试教练讲和教学质量评价与反思的带教方法。

    2025年04期 v.43;No.20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学习任务群促进口语交际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以《我是小小讲解员》为例

    田敏;

    “口语交际”学习旨在通过多样化的主题、交际情境以及交流对象,在倾听、感知、阅读、观察、概括、分析、反思和展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掌握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技能,这是一种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匹配的话题和情境任务,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应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学习成果。而“深度学习”在口语交际中的实现,则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交际环境,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以及“三元智力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推动言语交际活动从表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涉及教与学认知过程的提升。

    2025年04期 v.43;No.208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书评

  • 《田野调查十二讲》:一部扎根中国大地的民族学方法论宣言

    陶喆;

    作为民族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与实践者,罗康隆教授等学者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田野调查十二讲》,构建了一部兼具方法论厚度与人文温度的“田园牧歌”。这部凝结几代学人心血的著作,既是对民族学田野调查技术体系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学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主体性的精神宣言。全书以“文化之网”为隐喻,将田野调查从技术操作升华为文化哲学,开创了“行走的学问”新境界,即研究者既是“局外人”的客观记录者,亦是“局内人”的意义阐释者,完成了对文化相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思考。这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民族学人在流动的时代坚守学术初心,只因田野深处,藏着“文化为何存在”的答案。

    2025年04期 v.43;No.208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梅香村·苗绣之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正>梅香村位于贵州省凯里市凯棠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1个自然寨、2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128户655人。其中99.9%为苗族,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却因世代传承的苗绣技艺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梅香村不仅是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交融的生动典范,享有“刺绣之村”美誉。

    2025年04期 v.43;No.208 2+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